感謝全校師生與辛苦付出的志工們,
用心維護校園環境,本校今年榮獲「108年校園登革熱防治工作優良學校」第一名。
近年來,因病媒蚊傳播的傳染性疾病,總在梅雨或颱風季過後延燒,尤其是,常因豪雨致災的南部頻頻出現登革熱疫情。而今年,北部更是首次出現「屈公病」(Chikungunya)本土病例。
根據統計,至今全台共83例屈公病病例,其中16例為本土病例,分別為新北市15例及台北市1例,另境外移入67例。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余燦華科長表示,屈公病與登革熱一樣,都是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為主要傳播途徑,因此,在連日陰雨天氣後,應主動檢視環境整潔,徹底清除積水容器,防範病媒蚊孳生,並小心蚊蟲叮咬。
疾病管制署表示,屈公病是感染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所引起。屈公病毒,最早是在1952年從坦尚尼亞一位發燒病人的血清中分離出來。其傳播途徑與登革熱類似,是經由「人→病媒蚊→人」,不會經由人和人之間傳染。
潛伏期為2~12天,平均3~7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血液中存在有屈公病毒活動,也就是可傳染期。此時,如果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並使此病媒蚊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就可將病毒傳播出去。
「Chikungunya」在非洲土著語言中為「痛的將身體彎起來」的意思,清楚說明屈公病最常見的症狀:關節疼痛以致於無法站直,此外,也會發生發燒、頭痛、倦怠、噁心、嘔吐、後眼窩痛、出疹、肌肉痛等症狀。
屈公病全球流行區域涵蓋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區域,東南亞流行國家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等。
與重症風險高的登革熱相比,屈公病較少見致死的案例,大部分都可在1週內康復,部分患者從發病開始會出現嚴重的關節疼痛,並持續數個月。而重症高危險群為新生兒、65歲以上、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
感染屈公病並無特定之抗病毒藥物可供治療,僅能依症狀給予支持性療,患者應充足的休息,補充足夠的水分。可使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藥物舒緩疼痛與發燒,但要避免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以減少出血的可能性。
余燦華呼籲,由於國內持續有本土性屈公病案例出現,大家應提高警覺,小心防範。若出現上述疑似症狀,應立即至醫療院所就醫採檢,並告知旅遊史、職業史、群聚史及接觸史,早期診斷與治療,以保自身及周遭家人健康。
疾管署建議,居家預防應注意:家中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掛蚊帳或使用補蚊燈,避免蚊蟲叮咬;平時應養成清除容器內積水的習慣,避免積水容器變成病媒蚊的孳生源;平日至戶外環境,宜著淡色長袖衣物,並在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有DEET或Picaridin的防蚊藥劑,就可防範屈公病。
*依據本府衛生局108年9月29日新聞稿,本市本土登革熱第26、27、28例及境外第32例病例,均為成功大學學生,主要活動地於勝利、敬業校區宿舍及自強校區教室,亦經常至育樂街用餐,研判感染源為宿舍或學校活動地周邊環境。
*如近期有安排前往東區成功大學附近之活動,請依個人需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適時塗抹防蚊液,做好個人防蚊工作。
*目前正值各大專院校開學,外籍學生及新住民出國探親旅遊返台之際,返國入境時如有發燒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兩週內如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近期旅遊史,以利醫師早期診斷、通報及治療。
*時序入秋,氣侯及溫度正適合病媒蚊繁殖,且近期天氣不穩定常有降雨,雨後一週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請澈底落實「巡、倒、清、刷」防範病媒蚊孳生,下雨過後應增加巡檢及孳清次數。
*新住民學生或暑假期間曾前往東南亞國家旅遊之人員應自主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活動史,亦可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醫生診斷並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工作。
*本校將計續落實每週五及連續假期前「校園登革熱孳清日」,於每週五或連續假期前動員全校師生進行校園環境整理。若校園內有工程進行中,將確實督導施工廠商維護工地環境及清除孳生源。
*有關登革熱疫情訊息、預防方法及孳生源清除等相關資訊,請逕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查詢並下載運用,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https://www.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16907&s=4103182
登革熱防疫,大家一起來!教育局7月11日於中西區忠義國小辦理「2019校園登革熱防疫誓師大會」,由教育局鄭新輝局長及衛生局陳怡局長帶領中西區、東區、北區、南區、安南區、安平區、永康區及仁德區等國中小校長共同宣誓防疫決心,並由市府環保局專業稽查人員分享校園常見孳生源及防疫注意事項,要求各校務必落實防疫。
鄭新輝局長表示,期待藉由校長以身作則,親自參與防疫增能研習,返校後透過校務會議、朝會、班親會、大型活動、家庭聯絡簿等方式,由學校到家戶宣導孳清防蚊觀念;再者,臺南是文化古都,乾淨的校園環境就是最佳觀光親善大使;目前雖值暑假期間,但防疫無假期,各校應各處室動員,依據各校應變計畫及防疫地圖,分區分工每日進行校園環境巡檢,並加強向教職員工生宣導如有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訴醫生個人旅遊史及活動史,以利醫生診斷及早治療。
教育局再次呼籲,登革熱防疫需長期抗戰,避免病媒蚊孳生為杜絕登革熱最根本之方法,需要全民共同合作,徹底落實「巡、倒、清、刷」(「巡」每日巡檢;「倒」倒掉積水;「清」清除廢棄物;「刷」刷淨容器。),將防疫概念落實於生活作息,也請民眾發揮公德心,到校運動休閒勿將垃圾及飲料瓶罐隨意丟棄於校園,減少病媒蚊孳生可能性;並愛惜學校費心鋪設之排水溝砂網,共同維護校園與社區環境整潔,達到『美麗校園、健康生活』目標!
發稿單位:臺南市政府教育局
業務聯絡人:學輔校安科股長張惟琇 電話:6322231#5052
新聞聯絡人:局本部吳幸樺 電話:2991111#8333
暑假期間出國旅遊,與鄰近東南亞國家人員互動機會較為頻繁,為避免增加境外移入的風險,維護大家的健康,請注意以下事項:
1.前往流行地區,於戶外環境宜著淡色長袖衣物,並在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強化師生防疫知識及自我保護技巧之宣導;提醒來(返)臺師生於入境後應自主健康監測14天,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以供醫師診治參考。
2.清除積水容器等孳生源,落實環境巡檢及依「巡、倒、清、刷」原則落實孳生源清除工作,將戶外容器妥善收置,雨後尤需立即巡查,避免造成雨後積水孳生病媒蚊。
3.相關資訊請逕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http://www.cdc.gov.tw/)「國際旅遊與健康」及「傳染病介紹/蟲媒傳染病/登革熱或茲卡病毒感染症」項下查詢參用,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